2025年1月21日,2024-2025搜狐趨勢盛典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盛典以“發現美好事物、追尋美好生活”為宗旨,匯聚汽車、科技、消費等領域跨界嘉賓,并設置 “汽車與出行”“科技與生活” 兩大類別榮譽授予,旨在表彰年度優秀企業、品牌、產品與技術。發現趨勢、預見趨勢,2024-2025搜狐趨勢盛典致力于發現美好事物,尋找推動行業進步的領軍人物,凝聚起向一步前的力量。
活動期間,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導 王選政發表了以《趨勢方位:重構、賦鏈與平衡》為主題的分享。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導 王選政
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我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在過去22年的時間里,一直在做汽車設計和汽車設計教育這件事情。今天受到邀請來到這里跟大家一起來討論趨勢。我覺得對我來說是特別興奮的一件事情,因為汽車設計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變化和挑戰。
剛才晏總介紹的時候說,叫隔行如隔山。前兩天我跟同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搞了一句新的話出來,叫隔行挖金山。今天很多在不同領域大放異彩的,往往都來自于之前其他的領域,這就是今天的一個現狀。設計正在面臨著交叉,面臨著跨界,所以今天在這里談趨勢是特別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剛才黃總在分享當中做了很有意思的測試。在下一頁翻出來之前,大家都知道它是那個指向,但是沒有一個人準確的界定哪個編號是哪個顏色,這就是趨勢。這也是今天想分享一下趨勢重要的原因,因為我們真的很難用語言非常清晰的描述它。
這是我們中央美術學院汽車設計的工作室,我們經歷了三個名稱更迭的階段,大家很容易理解。這里著重提醒兩點,一點是在這張圖上能看到左邊這一串是很美麗,很漂亮的概念車,右邊這一串看起來有概念車的影子,但事實上并不一定是汽車,它只是出行領域,出行系統當中的一個終端。我們并不是故意擺的,是一次打掃完衛生之后出現的狀態。這個時間分界線是15年左右。這就很好的印證了汽車和出行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如果把出行具體化,出行創新設計具體化的話,我想在今天我們的車,我們的出行終端,事實上是底下的兩個定義。一個是跨域集成平臺,我們可以在車里進行以往我們沒有辦法想象可以發生的一些場景。同時,任何一臺汽車都是一個移動的算力中心,所以在今天硬件的利潤很重要,但是它在未來也許會成為某些模式入口。
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像意大利這本雜志,是汽車設計領域最權威的一本雜志。它也是首次在去年報道了我們的中央美院的這個專業。這也是因為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和汽車設計在全球成為了一個現象,是基于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來的。另外一塊,我們培養的類型,這個專業一直在培養的重點是汽車設計師。與此同時,也延展出去我們也在做很多創新的設計,他們是用汽車設計技能工具方法和思維方式,在做一些創新,包括影視設計。當然我們最看重的還是待定義的創新者。待定義的創新者,簡單的理解,可以理解汽車設計方法。在2015、2016年,我們試圖培養一些用計算設計來進行汽車設計。當時很艱難和很困難,不像今天AIGC很多軟件工具已經變得非常普及化了,非常的傻瓜化了。在當時有很高的門檻,當然我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這個待定義也是我們的專業所保持的姿態。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專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希望能夠和各位共同來分享一下我是站在什么樣的視角來看待趨勢在汽車產業,汽車設計里面發生的這樣一些變化的。找這樣一個視角和一個站位。
從宏觀背景角度來說,行業卷的非常厲害。其實“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把對方消滅掉。我們也知道我們很多企業有偉大的夢想,希望像通信領域一樣,能夠成為這個行業唯一的No.1。這是卷的一個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從劉慈欣《三體》里面這句話,可以非常精準的表述。我消滅你與你無關,現在現代汽車產業設計,能夠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現象的原因也是這樣的。我們叫彎道超車也好,換道超車也好,無論如何它是一種降維打擊。回到我們今天談新質生產力,我們可以看我自己比較認同一個新質生產力的公式。大家看的是一目了然的。今天每個行業都在談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也是我們這個行業在卷的一個很重要的直接的技術誘因。我想提醒大家關注的是新質生產力與生產力3.0時代函數上面的那些文字。我把這些文字做了一個提取。這個文字在我們設計領域,其實是大家在不同的論壇分享交流當中,最容易提到的一些關鍵詞。
推而廣之,我想在任何一個領域,這些詞都是這樣的。所以它對應的實質上是生產力3.0的時代。如果我們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來看設計的功能,我想會出現這樣一種變化,前兩天汽車工程學會成立了一個汽車設計分會,關于這個分會的名稱,產生了非常大的爭議。工程學會很多專家們認為,你們憑什么叫汽車設計分會?你們就應該叫汽車造型分會,設計是我們大家的事情,但是設計在今天它確實不再僅僅只是去賦形。以前都覺得美術學院辦設計是天經地義的,你們知道把一個東西搞的好看。但是設計在很早之前,設計伴隨產業革命的變化,它的功能已經賦能了。我們知道一臺車賣得好,從來沒有人說設計的好,但是一臺車賣得不好的時候,往往造型部,是第一個被拿出來祭旗的。同樣一個咖啡,在塞納河的左岸和右岸是不一樣的,它可能有一些不經意的東西產生了賦能。特朗普造就了一個歷史,在上位之前發布了虛擬貨幣,這是前所未有的。恰恰正是去中心化的理論,讓今天的設計和很多事情一樣,在進行賦鏈,這個鏈是帶有金字邊的鏈,它要依靠新興科技的加持。它鏈接人在社會體系當中,怎么樣解決,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問題,通過這個帶來價值。所以對于產業來說,我們說賦形的設計,它是服務產業,為產業提供服務來解決產業里面問題的,而賦能階段是產業孿生,更側重發現問題。到今天,設計要通過賦鏈來創造產業,來創造問題。這是宏觀背景。
回到產業現場,德國的P3,去年第一季度在北京做了這樣的測試。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學人雜志的封面給出這樣一個封面。經濟學人一直黑中國的,這個封面不見得是黑。外星人闖入地球之后,也許帶來重大的變革,這就是我們產業現場正在發生的事情。英偉達的總裁黃仁勛,他的演講當中,對我來說,我提取一個關鍵詞是這句話,未來前沿的AI一定是物理化的AI。他在里面提到了三個機器人未來的三個關鍵詞。一個是智能體,一個是自動駕駛汽車,一個是人形機器人,這是三種機器人嗎?站在我自己的視角,這就是汽車的三種形態。智能體物理化之后,一方面可以形成汽車一個動態的終端。另外一塊,它可以形成人形機器人。這也是特斯拉在今天要做人形機器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這個里面機器人其實是無人駕駛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具身化體驗,并不是直接完成具身化,而是完成具身化體驗全新的途徑。這樣就可以完成前面我們說過的專業兩個定義的一個很重要的閉環。
接下來想從三個方面來談趨勢。
第一是趨勢向上,我們經常談設計向上,設計向前,設計向外,趨勢向上可能談到的重構。古德伍德設計節有一個中國的名稱叫吉林。這個在以前,我們可能沒有勇氣去重新來定義它,去來重構它。這是我們今天在談到趨勢的時候,從向上的維度來看,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標準重構。特斯拉的Cybertruck馬上在中國上市了。2019年認為是業余的設計,沒有比例,沒有姿態,沒有形變。樂高發布這樣一個圖片,我們也沒造車,但是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成為一種趨勢的原因,不是它設計的有多么美,也不是它設計的有多丑,而是我們定義出行的標準在發生變化。我們有三動原則,對技術挑戰、倫理自洽和未來范式不同的反應是我們今天在談汽車設計非常重要的原因。里面有兩條,第一條,今天是搜狐汽車和搜狐科技合辦的活動,事實上全球范圍之內,汽車產業就是由制造業完成向科技界的升維,今年的CS展,大家會更堅定這樣的印象。
第二點,如果不這么啰嗦的說,我們評價一件事情的標準完全多元化了。剛才黃總在談色彩的時候,也談到了這樣的問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個事情走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第二個,我想談一下趨勢向外,就是講賦鏈這一塊。大家看到這張圖,是理想汽車設計的V+,當時是在希望表達一種意向。通過機器人緊湊型汽車的賽跑來說明什么呢?來說明汽車的高科技感。十幾年后,我們再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一種力量,汽車和人工智能在進行賽跑。前面談到了黃仁勛所謂三個機器人,在我們的視角看來,就是三個汽車。
還是通過一個案例來說這個事情。十幾年前,我們的畢業設計展外面有一片空白的展墻,很空。我覺得應該體現一下我們的專業特性,讓同學們推來一臺摩托車,摩托車推來之后,專業屬性有了,但是像摩托車修理鋪。我們發現旁邊有涂料。我們一起把它刷了。這個時候大家會覺得不明覺厲。如果一定要用理論來解釋的話,Pirsig有一個《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非常好的把它展現了出來。我們設計對象是復雜的技術系統。這一點任何一個領域在今天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包括我們家居領域,大家在做智能家居。它真正的復雜體現在哪呢?體現在這個復雜技術系統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當在學院平臺上,這個車沒有涂裝的時候,就是摩托車的維修鋪,當涂裝之后就變成神圣的生命體。它到底是感性的理性表達還是理性的感性表達,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回到汽車自身來說,甲殼蟲是非常經典的設計。我們叫跨越了意識形態兩端的設計。它其實有四個特點,造型。這是美國的一個廣告公司,在甲殼蟲二戰之后第一次出口美國那個時候給的一個廣告語,非常極致簡約的設計,對比北美消費主義blingbling的設計,它成為GP4的精神符號。我們發現它是產業的標本,也是社會的印象。像這臺車在墨西哥街頭,很長時間涂裝成綠色作為出租車來用。墨西哥認為是自己的車,這是社會印象,直到最后成為文化符號。所以汽車自始自終是一體兩面的,一面對產業,一面對文化,而今天我們叫講好中國故事。全球語境當中,出海新三樣當中,唯一一個To C的產品,所以怎么樣賦鏈是非常重要的。
具體來講,我們自己的專業有兩個抓手,一個要嘗試出行領域的新物種。如果它是動態的人工智能的話,這個應該怎么樣來做。我想控制輪的維納這句話可以清晰表達出來。第二個抓手是出行領域的場景,但是汽車行業有一點非常與眾不同的。我們的場景是動態的,我們的場景是外界世界與物理世界結合的。當大數據流疊加了物理流之后,我們可以創造出太多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正是前面我們說到的創造問題創造價值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
當然我們也希望結合產業趨勢,能夠進行一些理論的建構。
總結一下,在今天我們說了賦鏈,事實上無非這三種關系,如果我們把技術換成汽車,把技術換成任何一個品類,在今天都要來面對這樣的關系。因此,向外的趨勢我們談的是鋪墊。
第三個趨勢是設計向前,向前我們談的更多的是平衡。這里有一個審美與審丑,我們看到屏幕上這些設計,可能按照傳統的審美方式。按照設計起源的話,1850年英國水晶宮博覽會,英國的公益博覽會水晶宮,當做是現代設計的起點。現在有一百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一直認為審美有一條規律的。事實上,之前確實有的,汽車尤慎。它講比例講姿態。你是業余的,我是專業的,今天這些都不重要。海南椰樹椰汁的包裝,它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小卡片風。這個東西在今天變得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價它是美和丑,所以這一點是非常轉移的。因此,我們要來談平衡。這個話題也是上個月的時候羅偉基加入了北汽,我們之前一直有交流,聊到四個平衡。第一個平衡,我們已經做了變動,本來叫體制和專業的平衡。我總覺得中國的汽車人,尤其是我們央企國企,同事們很不容易。因為看我們的國民車是什么?我們的國民車是大紅旗。德國、日本、韓國其他國家的國民車是什么呢?所以我們在這樣一個全球獨有的體制,一個機制當中,如何把汽車設計合理融入這種平衡,是考驗每一位從業人員的。
第二個平衡,今天也許有小米和理想的同事,在去年有一件事情,有兩個車型足以載入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歷史的,這兩個車型。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兩個產品都非常優秀,但是它們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從0到1和從1到10,我們又該怎么樣來平衡?我想這也是我們談趨勢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話題。
兩個內飾,大家也能夠看出涇渭分明的差異。
第三個就是Device和AUTO的平衡。中國以內,我們已經接受了汽車就是Smart Device。我們中國之外如何跟全球平衡?這涉及到第四個平衡的話題,就是本土與出海。我們新能源汽車,非常宏觀的景象。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真的要通過汽車作為一個載體的話,能夠把全球的鏈條建立起來的話,這里的平衡也確實需要我們來做很多思考。我想這四個平衡也是我自己特別想跟大家來分享的,當然我們這里面也梳理了這樣的關系,重構之后的汽車它是在平衡出行領域怎么樣來進行賦鏈。
后面這個視頻是我們一個本科生二年級的同學做的。我想告訴大家,他只學了半年汽車設計,跟福特的一個合作課題,在今天做的已經非常完整了。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現狀。
當然我也特別愿意跟大家分享另外我們一個概念設計。這個是云南梯田的地形,它可以輻射到東南亞地區的。當地的農民有兩個痛點,第一個是出行效率低,第二個是農耕播種效率低。所以做了這樣一套系統,底下有模塊化各種機械,可以華麗的去解決我們這兩個痛點的問題。
就來了一個新的問題,農民用得起嗎?我們現在提供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技術系統,但是里面設備性問題怎么解決呢?這個時候大家就看到了,我們提供了一套方法。這套方法是當地的農民可以用當地的材料,用廉價的構建,用我們設定標準化的標準體系,用回收的這些布料來完成整個設備組裝。這個叫什么呢?這個叫設計在今天要建立共情和同理心,這個共情一方面要非常樸素的。另外一方面是浪漫,只有浪漫的東西才能打動人,這是從三個方位做了一個關于趨勢的匯報。
我再拿一點時間跟大家簡單匯報一下,去年跟《設計》雜志和中國流行色行設計的專刊。2023年上海車展,是現象級的。我知道全球同行會來關注疫情三年之后中國汽車設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所以我們認為每一位中國汽車人的工作,應該被銘記下來,我們作為汽車設計的年刊。我們也做了年度設計的報告。這個年度設計報告,我們把它叫做從上海到北京的價值創造敘事。也就是說,有6個重要的展會形成了六面體。在這個六面體當中產生大量的案例,被我們拿來做標本,來提出一些趨勢,給出一些研究。當然我們做的另外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我們做了年刊。這個年刊當中采訪了兩個設計行業,汽車設計行業的先行者。還有一位獨立的汽車設計機構的運營者,有三位在海外品牌工作的年輕中國設計師,以及剩下的都是汽車行業正在從業的設計的人們。通過整個梳理,因為我們后面做了關鍵詞詞頻分析。我們會發現中國汽車設計真的跟過去不太一樣了。這個不太一樣,我們在想,是不是能夠真的從彼唱此和到此唱彼和的轉移。我們完成了一個記錄,前面的豐功偉績,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當他說完這個話的時候,要挑戰風車的,那是巨大的挑戰。
有三個數據25%、100%,是拜登政府對中國電池。在美國馬路上跑的聯網汽車征收的稅率,38.1%是上汽歐盟給他的勛章。今天這個事情變得更加復雜,今天特朗普簽署了對加拿大產的所有產品征收25%的關稅。接下來是更加有意思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各種各樣的趨勢,需要我們做的是我們要始終保持想象力,只有保持想象力,我們才能夠去迎接偉大的時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