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的時間,股價大漲超70%的千里科技,似乎又迎來了一個重大利好——奔馳豪擲13.39億元,買下了千里科技3%的股份,成為千里科技第五大股東,而千里科技背后核心資方和大股東就是吉利。
目前千里科技旗下的千里浩瀚駕駛輔助系統,已經全面落地吉利、吉利銀河、領克、極氪等產品之上。
一時間,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唏噓:吉利的智駕很強嗎?奔馳為何要投他?不香嗎?
但不管怎么質疑,這項動作已經代表著,作為目前頭部車企吉利,其自研的智能駕駛系統和背后的能力,被奔馳這家巨頭看上了。
從奔馳的戰略思路的確可以看出,即便是目前外界有很多智駕路線和供應商方案可以選擇,即便是奔馳目前已經4次參投中國智駕公司Momenta,總計金額超8.6億元,且雙方首款合作的產品純電CLA即將上市,但這一次奔馳顯然更是花了比Momenta更重的代價,押寶在了吉利身上。
企業的戰略,往往映射著諸多已經敲定的思考。從長遠布局來看,奔馳或許看到了更多與吉利合作的潛力。
01智駕領域,跳出一匹黑馬
其實這已經不是奔馳第一次與吉利合作了。
在正式入股千里科技之前,業界已經傳出奔馳已經計劃采用Flyme Auto車機系統,并計劃搭載在奔馳E級車上,預計2027年落地投產。
再往之前,是奔馳采用與吉利聯合研發的動力總成,并已經落地在了奔馳全新的CLA上,領克900上的1.5TD混動專用發動機,就是奔馳CLA發動機供應商浩思動力在同一條生產線上下線的。
稍早的時候,則是吉利奔馳合作打造smart,以及吉利成為奔馳的股東。而這一次,輪到炙手可熱的智駕技術了。
今年3月3日,吉利宣布了智能化戰略,宣布統一吉利旗下的智駕方案為千里浩瀚。
千里(即千里科技,由印奇入股力帆科技并改名而來)代表著行業領先的通用大模型和算力,浩瀚(極氪浩瀚智駕,是吉利智駕的排頭兵)代表著吉利行業領先的智駕能力和體驗,將為用戶帶來更安全的智駕體驗。并規劃了H1、H3、H5、H7、H9共5級智駕方案,將覆蓋吉利集團各品牌全系不同價位車型。
短短半年時間,千里浩瀚5級方案已經全面落地量產,其中H3方案已經全面落地到吉利10萬元級的經濟型產品上,且延展到吉利燃油車配置體系中;而雙英偉達Thor-U的H9方案已經落地在極氪9X上,成為目前行業里算力最頂級的硬件存在。
這一次,奔馳選擇斥資超13億入股千里科技,實際上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技術互補、市場共贏”的深層考量。
從奔馳的需求來看,其正面臨“豪華品牌智駕競爭力下滑”的挑戰。在新勢力與中國自主車企紛紛以高階智駕搶占用戶心智時,奔馳必須加快本土化場景適應性和迭代速度的推進。與奔馳合作誕生諸多成果的吉利,就成為水到渠成的選擇。
其次是吉利千里浩瀚,的確有著硬實力,特別是背靠吉利850萬輛L2級以上輔助駕駛車輛的海量數據,以及星睿智算中心23.5E FLOPS的算力支撐(中國車企第一),在模型訓練和場景模擬,以及實際成效來看,特別是千里浩瀚H7 6.5版本,堪稱“口碑收割機”。
以領克900為代表的一批車主,其實很多人買車時對吉利的智駕并沒有信心。但現實的情況是,升級后城區與高速智駕體驗出現了“顛覆性提升”,要知道這可是千里浩瀚團隊花了僅4個月(包含做域控制器)就達成的效果,能力不言而喻。
再有就是智駕能力提升的背后,除了硬件實力,軟基礎也非常重要,而人才就是軟實力的最大價值所在。目前千里科技的兩大核心人物王軍(原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高管)與陳奇(原華為智駕算法專家),前者出任千里科技聯席總裁,后者成為了吉利控股集團首席智駕科學家,為千里科技的發展其注入了“華為式”的技術基因與迭代效率。
特別是陳奇帶領團隊打造的“端到端大模型算法”,則打破了傳統“感知+規則”的智駕邏輯局限,通過WM世界大模型與車端VLA大模型的雙向校驗,千里科技的智駕系統能更快應對突發場景,這正是華為智駕的核心優勢,如今在千里科技身上得到延續與落地。
而千里科技的董事長印奇,則被稱為AI界的大神,帶來了“AI+車”的發展理念,計劃利用曠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優勢,推動千里科技的智能化轉型,圍繞“AI+車”的目標加快業務升級。
02千里科技,對標華為引望?
從去年吉利以《臺州宣言》打開整合大幕時,吉利的合并動作就十分頻繁。而作為未來汽車智能化最重要的領域,智駕的能力和效率就顯得特別重要。
實際上從2024年,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印奇入局力帆科技,背后就是吉利在謀劃一場整合大戲。加上今年2月份力帆科技更名為千里科技之后,千里科技未來的想象空間就變得更大了。
業界諸多觀點認為,吉利是想再打造一個華為的引望(華為車BU),即成為智能汽車時代,核心領域的供應商。而早在今年3月份,就連當時公告的投資文件,都被命名為《車BU投資框架協議》,足以看到千里科技的野心。特別是王軍加盟之后,兩大華為核心高管主導吉利的千里浩瀚,就是“追趕華為、成為華為”最明顯的信號。
過去大半年,千里科技的股價就是最真實的反應,基本上從最開始7.5元的低點,一路上漲到最高的13.86元,漲幅超過80%,代表著資本市場對千里科技的認可。下一步,千里科技還將登陸港股市場。
目前,雖然千里浩瀚智駕系統為吉利旗下的供應鏈公司,但其 “開放賦能”的戰略已經十分明確。前不久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表示:“吉利跟千里科技成立了千里智駕合資公司,千里智駕下面還會設立一個千里浩瀚公司,這個是專門為吉利進行輔助駕駛專項服務的。”
“我們既要掌握它的先進性,同時也掌握它的主動性,未來還有經濟性。有了經濟性,就可以把技術反哺,千里智駕就可以跟行業其他企業做一些合作。”淦家閱認為,全棧自研,開放生態構建共贏的模式,將會是未來千里浩瀚在智駕領域的主旋律。
而從行業的智駕生態來看,確實出現多元化的生長局面,其中華為成為智駕的頭號力量,與廣汽、東風、長安、北汽、賽力斯、江淮均建立了強大的戰略合作關系,全面滲透到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深水區,智駕的口碑也有目共睹。
而新勢力則以“蔚小理”為代表,要么有自己自研的芯片,要么有自研的算法,期待建立自己在汽車領域特別是智駕領域的優勢和護城河,但高昂的研發成本難以通過單一品牌銷量攤薄。
但也有不同的行業觀點認為,智駕功能最終回歸到體驗的一致性,會成為一個配置,因此算法最后的規模化將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為什么華為從“界”到“境”,再到HI模式,那么多車企選擇和布局的原因。
不過相較于華為智駕“高綁定”的合作模式,千里科技的優勢在于“更深度的車企協同”和“更懂車企需求”。華為雖技術領先,但對車企的車型定義、硬件選擇有較高要求,而且和智艙的打包,以及共贏成本較高,成為很多車企選擇合作的阻礙;而千里科技背靠吉利的造車經驗,更懂車企的工程需求,可提供“定制化適配”,特別是規模化效應之后,既能降低自身成本,又能讓更多車企以更低門檻獲得高階智駕能力。
無論哪種路徑,千里科技對標華為的本質,都是中國智駕產業從"技術跟跑"到"生態領跑"的戰略試探。華為證明了中國企業能在智駕領域實現技術突破,而千里科技則在探索"如何讓中國智駕技術惠及全行業"。
在智能汽車的下半場競爭中,技術實力決定生存門檻,而生態格局決定發展天花板。千里科技的對標之路,既是對華為模式的致敬,更是對中國智駕未來的重新定義。9月28日,千里科技將召開品牌發布會,屆時更多思考和謀劃或將更清晰地展現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