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人力的時代要降臨了嗎?
北京時間10月29日,OpenAI CEO 山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與首席科學家雅各布?帕喬茨基(Jakub Pachocki)在線上直播中首次公開公司內部對實現超級智能和全自動AI研究員的具體時間表。
除了模型更新與算力建設的規劃內容,兩人披露未來幾年,人類勞動的自動化程度將顯著提高,大規模失業也可能降臨。雅各布稱,當前模型在原始智力上可能已能勝任許多知識性工作,瓶頸更多在于集成和接口。因此,未來幾年內大量工作的自動化是必然趨勢,社會需要思考哪些工作或崗位將被取而代之。
近年來,關于AI影響就業的風險預警持續存在。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AI呈現“替代”而非“增強”勞動力的趨勢,可能導致大規模結構性失業,尤其威脅發展中國家依賴的勞動力優勢;高盛經濟學家警告人工智能可能給未來的就業市場帶來“過渡性摩擦”;圖靈獎得主杰弗里·辛頓多次警告,AI不僅沖擊就業,更會帶來“人類文明存續”級別的風險等。
在AI發展早期,可以明確的是,技術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是復雜的。近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與會專家表示,應正視AI可能帶來的非預期后果,包括就業破壞和加劇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和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要讓人們真正享受到AI發展帶來的紅利,保障社會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基于新的理念進行制度建設。
就業預警背后的技術迭代
此次直播并非奧爾特曼首次提及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今年1月,奧爾特曼在年終總結中表示,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已逐漸明晰,預計將在今年看到首批AI Agent(智能體)“就業”。超級智能將大幅加速科學發現與創新,推動社會財富和繁榮的增長。
AI部分替代人工的背后,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迭代。據天風研究繆欣君團隊分析,2024年,大模型能力躍遷推動Agent規劃、記憶、工具、行動四大核心要素持續突破,以Manus為代表的通用Agent工具代表著技術端或已經到達臨界點。
2024年下半年,OpenAI、Anthropic、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先后公布相關進展,將自家Agent實力當作牌桌上的重要籌碼。2024年以來,Agent四大關鍵要素均取得了進步,有望帶來獨屬于AI2.0時代的交互式產品形態與商業模式,從訂閱模式轉向按量抽成的企業能夠更直觀地算投資回報率(ROI),實現Agent在B端更快地落地。
具體計算方式上,繆欣君認為Agent創造價值空間可等效于完成相應工作的人力成本(Agent=白領,機器人=藍領),核心公式為AI TAM(總潛在市場)=總薪資×替換率×AI效率優化。據此測算,Agent總目標市場TAM約3.61萬億元;垂直行業中,IT、金融等領域將成為核心突破領域。最終將優先替代行業中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具體崗位。包括AI Coding、AI+銀行、AI+人力、AI+法律、AI+網安、AI+客服等。
美國風投數據機構CB Insights CEO加內利(Manlio Carrelli)此前表示,AI Agent在短短兩年內已從實驗品轉變為企業的優先事項,自2023年以來,公司高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提及Agent的次數增加了十倍,這種速度是前所未見的。另外讓人驚訝的是,AI Agent正在迅速攀升價值鏈。CB Insights于2025年6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的企業表示將在未來12個月內把AI智能體應用于客戶支持領域。

來源:智聯招聘
技術落地的早期階段
硬幣的另一面,是AI與Agent并非那么“受歡迎”, 能耐也差點意思,在各維度尚處于早期普及階段。
《2025年全球AI Agent行業洞察報告》明確Agent定義:能夠感知環境信息,基于自身知識及工具儲備自主決策并完成任務的智能體。不再依賴人類的每一步指令,而是像一個“數字員工”。
落地過程中,占比44.2%的核心群體主要為30~39歲的男性,AI Agent仍主要被技術從業者和企業用戶關注,大眾認知尚未普及;專用型AI Agent(如編程輔助、客服自動化)已初步落地,但通用型智能體(能勝任多場景任務)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整體付費率仍不足5%。
具體行業中,一位教育行業從業者對記者表示,在政策鼓勵下,教育企業在技術側、內容側、組織側多方面接入AI。但在實際應用中,多位家長反映目前AI授課的體驗并不夠好,更希望由專業真人講師進行授課與講解。
另外,Agent在替代部分行業崗位時,落地具體場景仍面臨規模化落地的困難。360集團產品規劃中心總經理褚維明將政企場景中智能體落地遇到的問題總結為“不能用、不好用、不放心”。比如企業場景知識和業務深度復雜,導致智能體“不好用”,需要智能體支持多模型、多知識庫、多MCP(模型上下文協議)能力靈活組合,適配企業各類個性化需求。同時,打通Workflow和多智能體模式,各類智能體自由組隊,供企業根據場景靈活選擇,真正實現成本可控。
同時,安全屬性也是政企類客戶的痛點。需要智能體進行生產與應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護體系,覆蓋供應鏈、內容安全、數據訪問、隱私保護等方面,確保數據合規性、隱私安全性及業務可靠性,實現智能體應用的全鏈路安全兜底。
創新奇智首席產品官李凡表示,Agent在制造業落地要經歷由表及里的過程。公司目前策略是優先將其應用于客戶的辦公自動化、營銷、培訓和客戶服務等非關鍵、容錯性高的領域,再逐步向生產和研發等核心環節拓展。預計未來2~3年,AI智能體將成為企業通用工具,自建非關鍵AI智能體會越發普遍。

來源:智聯招聘
就業維度的人才結構性變化
人才市場中,AI的就業創造與替代效應同時發生。此前國際勞工組織(ILO)首席宏觀經濟學家埃克哈德·恩斯特(Ekkehard ERNST)表示,目前AI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的整體影響仍有限,但在軟件工程等特定領域,已清晰展現出就業創造與替代的雙重效應。AI作為認知型技術,主要影響高技能和中技能勞動者,低技能體力勞動者暫時受影響較小。然而,隨著AI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這一格局可能發生改變。
在AI替代人力尚未規模化顯現的當下,AI人才的短缺呈現更明顯的態勢。陳楨(化名)是一家人工智能硬件企業的首席科學家,但近幾個月他持續奔波在銷售一線跑業務。
對于這種職務角色轉變,陳楨也很無奈,他對記者表示,在如今的技術背景下,一線員工要求懂技術、懂產品、懂業務,能招到這樣的全能人才不容易,此前遇到太多只知道對著客戶背政策條文的銷售,無奈之下,自己來補一線的缺。
產業層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超5300家,在全球占比約15%。經測算,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超9000億元,同比增長24%,成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
在此背景下,AI人才市場也迎來增長期。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5年三季度,人工智能行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11%,求職人數同比增長23%。時間擴展到前三季度,人工智能行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3%,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9%。越來越多的人才涌入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供需雙增態勢明顯。
AI需求崗位中,核心崗位包括技術、數據、產品三類。其中技術類崗位以算法研發、模型訓練為核心,是AI技術突破的關鍵驅動;數據類崗位聚焦數據標注、清洗與分析,是AI模型迭代的基礎支撐;而產品類崗位則強調技術與場景的融合。
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宏江表示,Agent Economy時代,人類組織構成和就業將發生變化。過去,企業擴大規模依賴于招募更多員工,未來則主要依賴擴充算力、增強模型、積累數據。與此同時,超級個體(One Person Company)這種新組織形態正在出現,而年輕人正在面臨機會被大規模替代的風險。他提醒道,“超級個體+Agent”的模式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與適應性挑戰。